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记者暗访多家移动营业厅,开卡流程藏猫腻来源:问政四川  2021-05-14 11:11 


四川在线 记者 祖明远 绵阳观察 钟林

近日,网友唐女士通过四川日报全媒体问政四川平台和民情热线(028-86968696)反映:2019年她在绵阳市三台县开通了一个移动手机号,近期她想携号转网,却被告知根据有她签名的一份《优良号码使用协议》,她要支付给移动公司4万多元的高额违约金。

“为啥我完全不知道有这份协议?”唐女士质疑,协议上的用户电子签名藏猫腻,情况究竟如何?带着唐女士的疑惑,记者

携号转网时被告知签了高额违约金协议

市民投诉:我不知情,协议有猫腻!

“如果不是这次办理携号转网,我完全不晓得自己签订了15年手机号使用协议。”回忆起自己与移动公司的纠纷,唐女士颇为激动。

她告诉记者,2019年9月,她在绵阳市三台县新德镇的一个中国移动营业厅办理了一个靓号套餐,套餐资费约定为每月388元。到2021年2月,她准备携号转网,拨打10086后得知,这个号码暂时无法办理携号转网。

“国家不是允许携号转网吗?为什么我的号不能转?”唐女士提出质疑。此后,她又接到中国移动三台县分公司客户经理的短信通知:唐女士在开通手机号时,签订了3份协议,其中一份《优良号码使用协议》约定,唐女士参与的靓号保底活动有15年的期限,如果要提前结束活动,根据签订的协议要缴纳4万多元的违约金。

客户经理发给唐女士的短信通知

这让唐女士感到很奇怪,据她回忆,开通手机号码时,自己虽然按照营业厅销售人员指导,在平板电脑上签字一次,但对方介绍这是实名制入网签字,并未提及使用年限约定等内容。“全程没有人告诉我这个号必须要使用多少年,也没人提醒我如果中途停用这个号或者携号转网有高额违约金。”

“我觉得有人冒充我签的15年号码使用协议。”唐女士提出质疑,要移动公司提供协议原件、做笔迹鉴定,但被拒绝。“每个月388元,如果要用15年的话,我肯定用不起,当初就不会开这个号。”唐女士说。

记者调查:三份文件上的字迹相同

一份电子签名可完成多份协议的签署

唐女士与移动公司签订的协议,是否有可疑之处?

记者来到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四川有限公司绵阳分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移动绵阳分公司”),该公司一位分管负责人提供了唐女士开通手机号码时相关资料的复印件——共三份文件,分别为业务受理单、客户入网服务协议和《优良号码使用协议》,每份协议上都有唐女士的签名。

但记者仔细对比了三份文件上的唐女士签字,发现三份文件字迹一模一样,仅为大小上有所区别,就像是唐女士的电子签名被复制到多份协议上,对此,该负责人解释,这是因为采用了“无纸化签约”方式:为了方便群众办事,用户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只需在电子签名屏幕上签一次字,就可以完成多份文件或协议的签署。

记者体验号码开通流程

一个电子签名完成5份协议和文件签署

一次电子签名,供多份协议使用,如何保证用户对这些协议都知情呢?中国移动绵阳分公司相关负责人强调:按照工作流程,他们要求工作人员要将各份协议内容都告知用户后,才能要求用户签名。

记者暗访的绵阳移动营业厅

这一工作流程是否严格执行了呢?记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

5月7日-9日,记者分别在绵阳市城区的5个中国移动营业厅咨询,并在其中两个营业厅开通了两个手机号码。

在办理相关业务时,两个营业厅的工作人员都没有事先告诉记者需要签订哪些协议、文档,也没有向记者出示具体的协议内容,到了签字环节,工作人员要求记者在电子屏幕上签字一次,记者注意到,当时屏幕上也没有显示协议内容,只有“无纸化工单”字样,以及下面的空白签名处。

当记者询问签字意味着什么时,一家移动营业厅的工作人员表示:“就是实名制开卡的字。”另一家移动营业厅工作人员则表示这是签署《关于买卖、转借、转租手机卡涉嫌违法犯罪告知书》,“这里签了字,就是说你开了卡,如果这张卡如果被倒买倒卖,用于诈骗等,你会承担法律风险。”但都没有提及签字会涉及其他的协议。

记者明确表示听说签字还会涉及其他协议,并要求查看时,工作人员才向记者出示了5个文档,分别为:《业务办理须知 》《业务受理单》《关于买卖、转借、转租手机卡涉嫌违法犯罪告知书》《入网服务协议》《号卡合规使用告知书》,每份文档的结尾处都预留了签名位置。

记者询问是否需要在这些签名位置重新签字时,工作人员表示:“不需要,都是签到一起的”。

正在移动营业厅里办理业务的市民

最新进展>>>

业务办理完毕后,两家营业厅工作人员也并没有把相关电子协议传给记者,5月12日,记者表示希望再次查阅协议内容时,一家营业厅工作人员回复:在该营业厅已无法查看。

在多次致电或短信后,5月12日下午,记者终于与唐女士联系上,她说已经和开户营业厅的经办人解决了争端,“过程很麻烦,反正处理好了。”但她不愿意透露相关细节。


问政四川所有文字、图像、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四川日报全媒体 联系电话:028-86968654

蜀ICP备12028253号-2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0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028-96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