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 成都 » 市长王凤朝 » 地铁五期22号线建言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城建 建言】地铁五期22号线建言来源:问政四川 网友:问政网友  2022-11-28 14:13 已回复

尊敬的领导,您好!

我是成都市双流区北辰鹿鸣院的居民,看到此次发布的成都地铁第五期规划中22号线一期止于临江村站,感觉非常不合理,强烈建议将22号线终点站往南延四站到温家山19号附近,设温家山站换乘。参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轨道交通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及可控性分析后南延原因如下:

一、合法性: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要求的其中两点:1、原则上对经济条件较好,交通拥堵问题比较严重的地方,其城轨交通线路予以优先支持。而22号线南延四站可覆盖近30万人口,新建小区(大部分为来成都打拼的年轻人)众多,近期土拍较多,所处的三江社区有花样年家天下、明信天府一号、三江悦府、北辰鹿鸣院、华府公园、世纪丽景、棠湖柏林城、龙湖九里景颂、)、钟家湾TOD、长顺社区、二江寺TOD、以及正在修建的华兴项目住宅小区等,覆盖面积大,覆盖人口多。2、拟建地铁初期客运强度不低于每日每公里0.7万人次,远期客流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而22号线南延4个站覆盖华府片区30万人左右,并与地铁19号线温家山站实现换乘,实现远期客运规模分别达到单向高峰小时3万人次以上的目标,目前22号线1期距离过短,营运成本过高,未覆盖到高密度人口小区,严重依靠横向换乘客流,运营风险大,且需单独修建停车场,建设成本与覆盖人口不匹配。

二、合理性:依据城市地铁建设时序和线路设计长度应根据城市形态、规模、客流分布状况、发展需求,以及技术经济合理原则,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 第五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征求意见阶段,应当综合考虑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运营安全保障等因素,对客流预测、系统设计运输能力、行车组织、运营管理、运营服务、运营安全等提出意见。按照目前成都市城市规划,将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针,22线南延符合城市发展战略需求能与主城区和高新区实现城市规划的衔接、22号线南延覆盖30万人之众,符合城市交通客流需求、22号线南延与19号接驳即可让客流得到有效支撑又可实现行车的运营组织和服务。

三、安全性:1、依据国务院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关于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的意见》第一条 第二款 安全第一,民生优先。强化红线意识,坚守底线思维,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不断提升运营安全管理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出行服务。目前我们所居住北辰鹿鸣院片区周边的花样年家天下、三江悦府、宏达世纪丽景、长顺家园等众多小区依靠双华路至最近的地铁5号线警官学院站(近3公里远)才能接驳主城区和高新区。警校路二段和双华路早已破烂不堪,灰尘满天飞、加之未设置非机动车道和人行绿道,此路段大货车多、且长期不减速,最近(2022年11月22日)北辰鹿鸣院小区门口双华路二段再次发生货车撞死人事件,片区出行安全堪忧,居民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群众怨声载道!22号线的南延,片区居民可地铁出行,能使出行安全得到保障,以抚民心;2、地铁站设置应考虑客流量和接驳条件。22号线南延4站至华府片区,与地铁19号线实现换乘。可多覆盖30万人口,客流量将得到有效提升。临江村往外基本是待建成区域,延伸以后,地铁施工难度小,安全性高、拆迁成本低。3、地铁修建完成后城市对地铁有严重的依赖性,目前22号线1期终点站设置不合理,一方面,修建完成后将导致南向大量居民涌入临江站单一站点,人口数多,运行安全性堪忧,安全隐患极大。另一方面,南向居民向临江站行进途中有多条货车道路,对前往临江站的居民带来了极大的生命危胁。


官方回复

回复单位:成都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来源:问政四川 回复时间:2022-12-07 15:29

网友您好!感谢您的建议!针对您反映的问题,经核实,回复如下:
22号线一期南延的诉求我们理解并关注到了。下阶段,我们将根据国家关于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相关管理规定和成都市的统一部署,结合城市规划、客流预测、工程条件、片区轨道网络布局等因素,全力配合市级建设主管部门,科学、深入地研究22号线该段近期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等,以供政府决策。
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多种公共交通方式协调、均衡发展。近期,您可通过公交接驳已运营的轨道交通5号线等站点,实现便利出行。我们将全力配合市交通主管部门,进一步开行专线接驳公交或者调整常规公交线路走向、车站设置、收发车时间、发车频率等方式,公交便捷接驳已运营的轨道交通站点,实现该片区居民的便利出行。

同领域留言更多>>

同类别留言更多>>

问政四川所有文字、图像、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四川日报全媒体 联系电话:028-86968654

蜀ICP备12028253号-2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0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028-96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