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 乐山 » 马边彝族自治县 » 如何提高马边县教育水平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教育 咨询】如何提高马边县教育水平来源:问政四川 网友:问政网友  2015-10-09 16:01 已回复

众所周知,马边县的教育文化水平相较于乐山市的其他县来说是很低的,整个县就一所高中,每年上一本的人数甚至还比不上其他县的零头。再加上整个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不太好,学校硬件设施很落后,导致很多学习能力强的有潜力的学生都纷纷选择去其他地方读书,以至于县教育水平一直提不上来。都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想请问县领导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并且您会针对这个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措施?

官方回复

回复单位:马边县教育局来源:问政四川 回复时间:2015-11-10 09:37

网友你好,感谢你对我县教育事业的关心,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县上下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马边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
1.学前教育加快发展。全县扎实推进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一村一幼”工程,截止目前,已建成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81个村级幼儿园(学前班),在园幼儿6211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以上,提前完成省市目标。
2.义务教育均衡成效显著。县政府为全面解决就近入学和大班额问题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彻底改造全县86个村小校点,民建小学实现整体搬迁,马边一中、下溪中小学整体迁建正在强势推进,累计整个教育投入将达到2.5个亿左右,投入空前未有。
小学初中教育管理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在小学毕业检测中,最高总分达到195分,初中中考最高分745分,700分以上的有6人,600分以上的79人,在去年基础上稳中有升。
3.高中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马边中学在入口低,优质生源严重缺乏的情况下,突破了两个新高:高考创历史新高,一本硬上线14人,本科上线86人,艺体本科硬上线16人;高中录取分数线汉族422分,彝族学生402分,创历史新高。同时,县政府投入100多万元率先在全市免除了学杂费,目前,正借助民族地区高中薄改项目,建设运动场、学生宿舍食堂和教学楼,下一步面貌将焕然一新,成为县城又一道靓丽的风景。
职业教育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碧桂园职业中学投资560多万的实训大楼即将竣工投入使用,300多万元设备设施正在采购,在实施彝区“9+3”后,县委、县政府投入300多万元让就读学生比照“9+3”学生政策享受待遇,实现了稳规模保就业的基本目标。2014毕业生就业率达98%,2015年招生达到670人。
对马边教育发展,既要横向比较,又要纵向比较,看进步,看发展。高中出口,在优质生源流失,低入口创历史新高,超全市同类高中五所以上,是非常来之不易的。省市重点高中,本来就占据了各方面巨大优势,一本上线与我们没有可比性;马边中学改造扩容之后可容纳2000人以上,完全能满足广大群众子女就读需求。优生外流,多数是条件较好的学生和家长追求优质教育,主动选择学校和优质教育的正常现象。
当然,马边教育在全市相比,确失还存在一定差距,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发展总体环境不够优,管理不到位,学习氛围不太好等问题,我们将着力从三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育是促进我县经济发展,提高全民素质的基础工程,它承载着千万个家庭的梦想和希望。我们的教育本来起步迟、基础薄弱,决不能再等,决不能再拖。县委、县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可以说是前所未有,郭正强书记、李夫铁县长亲自带领四大家领导调研教育,每到一处都要到学校,听取乡镇汇报必听教育工作汇报,要求各级党政都要加强领导、科学谋划,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教育工作。
(二)完善机制,进一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县政府将进一步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级各部门将认真落实教育工作目标责任,在经费上、人员编制上、项目审批上都要简化手续和程序为教育开绿灯,要进一步发挥宣传舆论的导向作用,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县教育局将进一步完善机制,全面加强教育行风建设,快速促进各级各类学校校风、教风、学风从根本上好转,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三)真抓实干,努力促进普高中进入良性循环。
加快马中薄改项目建设,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深化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着力引进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依托成都七中网班建设,探索名校帮扶引领模式,突出抓好课程改革、内涵建设、质量立校三大主题,在优质生源扶持上利用好县上优惠政策、在优良教风学风形成上大胆创新,出高招、出实招。不断提升我县高中竞争力,以满足全县人民对高中优质教育的需求,努力实现大家的美好愿望。
最后,再次感谢你对马边教育的热情关心、关注,并希望你为马边教育鼓劲、加油!

请留言作者对官方回复进行评价[点击这里进行评价]

同领域留言更多>>

同类别留言更多>>

问政四川所有文字、图像、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四川日报全媒体 联系电话:028-86968654

蜀ICP备12028253号-2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0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028-96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