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 » 宜宾 » 高县 » 变形的教育
QQ空间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
 

网友留言

教育 咨询】变形的教育来源:问政四川 网友:问政网友  2012-02-26 11:34 已回复

张书记,你好!听说高县的教育搞得轰轰烈烈,经常受到上级的表扬。但每当我从公交车上总听到一些对高县教育现状的不满。1、学生累:每天5、6点就要起床、穿衣、吃饭、背着沉重的书包,迈着艰难的步子,摸着黑漆漆的山路,因为迟到了要被校长、老师批评。下午放学还没有时间准,有时六点、七点,天黑也说不定。2、家长累:每天早早的起床,收拾完孩子,还要忙碌自己一天的工作或农活,回家还要抽时间给孩子辅导。远的家长还要每天接送孩子。3、老师累:总听说老师在校除了教学工作外,还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搞得精神疲惫。还要回家备课,阅卷子,下载课件等。因为稍微搞差了会被校长批评,被教育局通报。看看这些群众的心声,在大和谐的社会背景下,怎会出现这样背道而驰的现象呢?

官方回复

回复单位:高县教育局来源:问政四川 回复时间:2012-08-09 15:09

匿名网民:
你在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板给县委书记留言反映高县教育现状:“1、学生累…2、家长累…3、教师累…”等问题,我局高度重视,立即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调查,现将情况回复如下:
一、 学生累
根据《教育部关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教基[2005]9号)中提出的“积极采取措施,逐步缩小学校办学条件差距,…要适应各地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调整乡村建制和人口变动等新的形势,合理配置好公共教育资源,在新建、改扩建学校时,适当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的薄弱学校。”和《高县教育局关于学校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规划》(高教办发[2008]24号)提出的“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优化师资结构,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管理水平,关注弱势学生,消除薄弱学校,整体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办学目标要求,高县教育局以“县城学校现代化,骨干学校特色化,农村学校标准化的发展布局,实施两线收缩战略,实现两个集聚,即初中向城镇集聚,小学附设初中向单设中学收缩,村小乡中心校或基点校收缩,合理布局校点,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育基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思路,于2008年春期开始逐步拆并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办学质量低的薄弱学校,乾今为止全县已撤并小学校点46所,附设初中校点8所。在校点拆并的同时,加快推进寄宿制学校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县中学实现了全部寄宿,小学已建了8所寄宿制学校,基本保证了拆并学校学生能住校学习,保留学校学生最远路程也超不过5公里。现在全县已经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根据我们了解的情况不存在学生每天5、6点钟就起床,摸着漆黑的山路上学的问题;另外,根据国家规定,学生每天在校时间必须保证8小时,高县对走读学校规定早上8:30学生到校,下午5:00学生离校,如遇特殊情况,教师必须与家长取得联系,由教师送家长接的方式使学生安全返家,不存在教师天黑还没放学生回家现象。
二、 家长累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同时也是孩子的监护人。孩子是未成年人,家长有责任和义务对自己的孩子衣、食、住、行负责。当然家长更要教育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可适当减轻家长的负担。
教育是一个融社会家庭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不是学校的单一行为。成功的教育就是良好的学校教育加良好的家庭教育。按教育部规定,学校每天给学生布置适度的家庭作业(小学生不超过一小时,初中生不超过1.5小时),是为了巩固和拓展课堂学习知识,是比较有益的。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家长如有能力帮助指导学生解答问题,虽然有点累,但,这是关心孩子的具体表现,也是尽做家长的责任,更是给孩子的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这应该是乐在其中,是名好家长。
三、 教师累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教育的需求更高。所以,学校和教师必须恪尽职守、教书育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才能不断推进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渴求。为此,近几年来高县教育局在学校建设、教师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育局、学校通过各种途进,采取各种方式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和成长。广大教师通过培训、培养,观念转变,知识更新,方法转变,素养提高,勤奋务实,热爱学生,热爱学校,工作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学校管理坚持以人为本,聚制度约束与人文关怀为一体,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对业绩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业绩较差的教师给予帮扶提高,不存在搞差了就被校长批评和教育局通报问题。
感谢您对我县教育事业关心!

同领域留言更多>>

同类别留言更多>>

问政四川所有文字、图像、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事宜请联系四川日报全媒体 联系电话:028-86968654

蜀ICP备12028253号-2川公网安备5101040200007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70001

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12377

四川省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028-962377